电商为正在转型的农业农村发展带来重大机遇,突出表现在五个方面。
为青年在农村创业创造了有效平台。电商创业,只要一台电脑,一根网线,注册一个淘宝账户就能开张,启动资金只需几千元,产品有农民生产,发货有物流公司代理,自己只需要用好网络就行,还满足了年轻人的要体面、收入好、挺时尚的创业心理。
提供了农产品市场对接的有效载体。网络大大促进了信息的传播和对接,有效缓解了农产品滞销现象。
为增加农民收入创造了有效途径。目前,农村电商从业群体一般人均月收入集中在2000元到5000元之间,而未上网农民收入则一般在1500元到2000元,前者已通过电商迅速成了“村里的白领”。特别是一些地方特色农产品,有了电商平台后,可以直接与消费者见面,大大减少了中间环节,农民明显增收。“中国芒果之乡”广西田东县,已经有3500多家网店销售田东香芒,一般当天摘果,当天发货,3至4天就送到消费者手中,网店比实体店成本低,而且芒果附加值比实体店高,赢利空间更大。
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供了有效切入点。电商把盲目的生产逐渐转向依靠市场来定位,拿到订单再生产,从根本上避免了卖难。安徽省绩溪县于2014年3月推出全国首例私人定制农场项目——“聚土地”,用户只要提前订购一定数量的土地份额,每个月能够收到土地产出的蔬菜水果,并免费到当地住宿旅行。项目发布短短5天时间,点击5亿次,参与购买3500多人,销售土地465亩、228万元,农民每亩土地增收2000余元。
开拓出农村消费市场新的增长点。全国2006个县域地区中,2012年超过3000万人上淘宝购物,花费1790亿元。研究表明,消费者通过网络零售消费的100元中,约61元是替代性消费,也即从线下消费转移到了线上;但是另外的39元,则是因网络购物的刺激而产生的消费增量;而三、四线的县域地区网络新增消费更高达57元,拉动消费作用明显。在一些地方,已经出现了专门为村民代理网络购物的淘宝客。大量网络和电商企业开始开拓农村市场,阿里巴巴开始密集调研农村电商,京东、苏宁等电商巨头开始设立农村配送点,兴起了一轮下乡热潮。
“互联网+三农”需要政府助力
引导“互联网+三农”健康发展,必须提高认识,理清思路,措施对路。
提高认识,出台更积极的政策。在领导干部中普及电商知识,提高对农村电商的认识,加大工作力度。应在出台整体电子商务发展意见的基础上,关注农村电商的发展,除商务部门统筹协调电商发展之外,农业、供销、扶贫等涉农部门也应重视和加强出台明确的农产品电商扶持政策,培育一批农产品电商示范县、示范乡、淘宝村和一大批农村电商示范企业(店),推动地方特色农产品整体包装,集中网上推出;试点推行电商扶贫工程。
加强人才培养,抓住电商发展的关键要素。电商是互联网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融合,需要一大批熟悉互联网知识与技术的现代人才,目前全国电商人才缺口在150万人,农村电商人才基础更是异常薄弱,预计未来两年县域以下电商人才缺口200万左右。发展农村电商,要把专业人才培育放在重要位置,通过优惠政策吸引一批,通过创办培训基地和电商孵化基地培养一批,通过配套创业贷款等政策扶持壮大一批,以人才引领农村电商发展。由于从事电商的主体是年轻人,建议列出专项资金,实施青年电商创业培养计划。
突出地方特色,灵活电商发展策略。利用好农业的区域性特点,充分发挥各地生态多样的优势,因地制宜确立县域电商发展重点,选出有代表性的特色产品,优先聚焦推出;既做好农产品零售型电商,也要扩大农产品网上批发交易;按照电商思维改造农产品营销模式,健全生产、加工、包装的标准化和质量的全程可追溯体系建设,把农产品地域品牌加速推向以企业为主体的市场品牌。
加强产业配套,强化政府作为。从已经公布的县域电商模式看,共同的特点是政府推动,特别是在西部欠发达地区,政府的作用更为重要。县域电商要向什么方向发展,做到什么程度,政府要把明晰的战略提出来,有长远和阶段性的目标,形成可执行的发展规划,指导实践发展。要特别重视产业配套建议,主要包括电商园区、通信、物流、包装加工等产业链建设问题和扶持政策等。同时,要营造良好氛围,在宣传上下功夫,转变干部群众观念,跟上日新月异的“互联网+三农”时代。
推荐阅读
服务中心
- 0571-87068271
- 1144140527@qq.com
- 浙江省市场协会
1144140527 - 浙江市场协会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