O2O时代下的麦德龙,开启了“弯道超车”全新攻势。
麦德龙有好的商品,有国内零售企业少有的生鲜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。然而,这家稳健著称的德系企业过去多年却给中国市场以“缓慢”而缺乏“活力”的印象。
主要原因是,其自建门店及坚持仓储批发的发展模式致其线下市场拓展缓慢。
不过,这一切已经改变。
电商,及O2O时代的来临,一个打破空间限制的全新商业环境,让麦德龙摆脱了线下渠道覆盖面不足的弱点。
通过一系列充满活力的线上、及O2O举措,麦德龙中国市场逆势获得了双位数增长。
2014-2015财年,麦德龙中国市场销售同比增长17.4%。线上部分,其天猫旗舰店销售增长近300倍。
2015年双十一,麦德龙卖出235万升牛奶,占天猫当天出售牛奶总量的22%多。公司官方微信号则积累了令人骄傲的180万粉丝基础。
记者日前专访麦德龙中国电商事业部总经理陶源,探寻麦德龙的O2O逻辑,及其对中国实体零售商转型看法。
一、实体零售不“烧钱”也能干电商
记者:您如何看待实体商超的全渠道转型进展?
陶源:中国实体商超普遍还处于一个刚刚结束观望期,准备挽起袖子要干的时候,
通常的想法是,我能不能自己干?慢慢变成我能自己干。然后慢慢变成我要下决心自己烧钱干。这种思想会一直发展成,烧钱烧不动了再反思。然后才发觉根本没必要自己干。
零售人有一个特点,一旦定下目标,很吃得苦,也很坚韧,一定会把事情做到底,但如果你坚持的事情是错误的话,会一错到底。
电商转型的问题是现在已经到了不用烧钱也能干的时候,干吗还非要烧钱干?
打个比方,满清政府下决心做改革了,完全可以买洋枪洋炮的时候,干嘛还要从头开始,成立一个工兵学校,研究怎么造子弹呢?结果是,花了很多钱,子弹还打不死人。
记者:麦德龙之所以能不烧钱做电商,是否源于天猫会给麦德龙先期入驻的倾斜政策?
陶源:流量本身没有说蛋糕就这么大,切给你了就不能切给他。在麦德龙入驻前有其他国际品牌的超市友商入驻,麦德龙进驻之后友商拿到的流量也不比麦德龙少,他们的生意也比去年做得要好,也发展得很快。麦德龙希望友商们都进来,进来的商家越多,平台商品越丰富,顾客黏性越高,平台生态越繁荣,我们也受益。
商业竞争比拼的还是运营的能力,是商品选择的独到眼光。
记者:自建电商平台的模式没有出路吗?
陶源:电商发展是平台式还是自建,这都是手段,都是战术。关键是,企业战略有没有定下来。
每家企业都有自身的优势,有自己的劣势,要根据自身的优缺点来定。比如说,企业在未来五年或未来十年以后,在市场上要取得一个什么样的地位?未来五年或十年以后,有多少是要通过电商销售完成的?有多少的销售是通过线下完成的?然后还有多少是受线上影响或受线上制约的销售?也就是说,企业要庖丁解牛一般把整个业务分割,要知道有多少是体验经济的,有多少是实物交易,有多少是依赖线下体验的实物交易,把这些分割完之后,战略目标就比较明确。那么接下来,无非就是从哪条路过去。
对于当下的电商转型,是自建还是跟平台合作,就看有多少资金。在中国互联网发展的现阶段,如果没有很大的资金投入,在流量上很难和平台抗衡。
打个比方,阿里、京东现在在线上的平台优势,好比是把90%的北京三环以内的地都圈下来盖了一家很大的购物中心,后入者即使有再多的钱,人家不卖。但你可以通过入驻的方式进到里面,自然有很多的流量;企业要自建通路也可以,但只能去到三环以外。三环以外当然也有客流,但建三环外又期待市中心一样的客流,就很难降低成本了。
当然,每家公司都一定会有一个不同的模式,至于哪个模式适合自己,一定要自己去摸索。这就像找结婚对象,不亲自谈一谈,不一起吃顿饭,怎么知道适合不适合?现阶段给同行的建议,不要怕错,错的越多,离成功越近。当然,不要跨大步,否则错的成本也很高。
记者:现在阿里巴巴在推全渠道“三通”,您怎么看其对实体零售的影响?
陶源:等到阿里平台完成标志性合作,形成体系化的时候会发生什么呢?到时候如果线下渠道还没开始和线上合作的话,那就不是商量着合作了,而是他通知你怎么改造,不改你就被已经改好的友商淘汰了。
东西方文明冲突上千年,到现在几乎所有东亚的人都是按西方人的习惯来穿衣打扮。为什么东方传统丧失殆尽?我认为这就是“赢者通吃,输者通输”,互联网打破地理界线,打破区域隔离,因此是全面的迭代性侵袭,互联网不会把线下商铺都干掉,而是“感染”掉。今后没有互联网背书的线下店铺一定会被O2O店铺干掉,这就好比今天你完全找不到用蜡烛灯油照明的店铺,也找不到没有电话的店铺一样。
当然,“三通”的前提是以电商能力为基础的对等关系,作为零售商、品牌商要考虑有会员管理能力吗?懂会员管理吗?懂的话才去通,不懂的话怎么通。西班牙刚刚打到玛雅王国的时候,不是“通”而是“灭”。我手里都是刀剑,对方都是枪炮,没法通;但如果你手里是射速慢点的枪,他手里是射速快一点的枪,那才能通一通。弱国无外交,同理,电商能力弱的公司没有“电商化新常态”规则制定权。
先要培养自身的电商能力,企业有没有在Data时代玩的这个能力,有的话可以去找“大哥”,让他帮你加速,他也是愿意的,他不把你定义为要改造的商家,他把你定义为生态系统共建者。
二、难在“两步并做一步走”
记者:实体零售商的数字化转型短板在哪?
陶源:当企业决定要做数字化转型前,要看看自己有没有能力去做这个事情。如果还没有这个能力的话,需要先逐个逐项去发展能力。跑之前先得学会走。
必须有适合顾客群体的商品选择,这是零售业数字化转型的第一步要做到的。这个没做到就跳级进入"数字化",掉下来可能摔得很疼。
实体零售商超要走通全渠道这条路,首先要做到“三通”:线上线下是否一盘货;会员信息有没有打通;服务的体验线上线下是否一样。
商品通,就得有商品组织能力、得有供应链;服务通,得有商场运营能力,得快,得仔细,得迅速响应;会员通拼的就是顾客终身价值管理。
会员管理恰恰是麦德龙的优势。麦德龙从1964年刚成立的时候就开始做会员管理,有会员卡。传统时代的会员管理和互联网时代的会员管理,其实没有本质的区别,只有数量级和范围的区别。本质上,以顾客为中心的商品选择、以顾客为中心的商家运营都是一样的。
国内的本土零售商,在“内功”还没有变得很强大的时候,互联网就出现了。
我觉得,像麦德龙和其他外资零售商,只要不盲目地“套用”母国的成功经验,不忽视掉中国的本土特色,能切合中国的国情来发展,其实在运营水平上是超过国内企业的。
国内企业虽然运营能力没有国外企业好,但比较了解国内的情况。国内很多友商对各个城市的实际情况都很有深入的了解和见地。本土零售商所需要的不是说怎么去做电商,而是先把零售的运营水平弄上去,再发展数字化。
为什么我们的邻国日本,电商就形不成迭代性冲击?
就是因为日本的零售业已经发展到“后零售时期”——大家拼的都是精细化运营,并以服务的形式体现在顾客层面。
A店、B店、C店卖的商品都是一样的,拼到后来拼的都是服务,拼完服务再回过来,把服务的理念灌输到商品上,才会形成。永旺有个“Topvalue”的自有品牌产品,基本囊括所有预包装的食品,很有市场竞争优势。他是怎么发展来的?那段时间正好我在日本,我就看到,永旺从啤酒的佐酒小菜,从花生米开始做起,一步一步慢慢拓展到全品类,然后又发明很多的陈列法,比如放在啤酒旁边,两个品牌商品中间放一个“Topvalue”产品等,形成一套理论,并迅速通过行业协会推广到整个行业里面。7-11同样如此,先是做早餐,做咖啡,在服务已经稳定成极致的体验能力后,服务观念深入到店员人心之后,反过来再整理商品,把商品提升到一个层次,成为一个运营水平很高的“商品+服务”的综合体。在此基础上,+上电商,几个月的时间就一举冲到日本商超类电商前几名。这种打法国内的同行可以借鉴。
先做服务,服务做完了,再做商品。商品做完了再反过来做电商。电商只是个工具。
实体零售企业做互联网转型就好比原来是练“九阳神功”的,现在来了个“九阴真经”,要不要练?反过来需要问一下,内功够不够好?内功好练什么都很快。
零售企业要向内去问问,效率是不是最高了?供应链是不是最好了?资源有没有优化配置?做电商的迫切性是不是公司从上到下都一致统一?做互联网转型不能搞“长官意识”,压下去,下面阳奉阴违。
很多零售企业做电商做到最后就是这样一幕图景:电商部门在挖洞,其他部门全部都在旁边看着。为什么会在旁边看着?第一个,他不敢来碰你,怕碰了不好担责任;第二,也没有迫切的愿望来碰你。人做一件事要不因为害怕,就是因为"好处"。他没有动机,不清楚做了这件事情有什么好处,不清楚不做这件事情会有什么损害。
电商一定得是 “CEO工程”,必须是集团大老板和中国区大老板都重视这个事情才做得起来。麦德龙中国区总裁席龙本身是比较喜欢数码的极客,喜欢尝鲜。这两年,对于电商,从CEO到CFO到整个董事会,都很重视也很认真对待。
如果不这样,就会产生一个很大的矛盾——公司资源有限,你要投到什么地方去?为什么要投给电商部门——一个看上去纯粹销售贡献并不是很高的部门。
国内零售商如果要完成电商转型,是需要同时完成零售业的“现代化”和“信息化”,要“两步并做一步走”,的确压力大。日本比较轻松,零售的现代化早就完成了。
三、第三方O2O不适合商超
记者:您怎么看第三方商超平台公司模式的前景?
陶源:第三方O2O不适合商超类。我自己私下替第三方O2O平台们算过一笔账。物流不管是众包还是自建,都逃不过一条15%的利润生死线——也就是说,这些平台企业一定要拿到15%的利润,才能活下来。
为什么是15%?一般顾客一周到商超的消费是四五百元,如果顾客选择随叫随到的商超到家配送服务,他会增加购买吗?不会,他只会把这些原本一周的购买量分摊到每一天。这样,一天变成100元。而送货是按次数计算的100元/单也需要跑一次,这样原本每周一次的购物变成了每周4~5次的送货,消费总量没增加、商家毛利没增加,送货成本上去了。不管是众包还是自建物流,快递业一个订单的底薪是6-10元,按最低的6元计算,一个订单跑完送货员得到顾客最高评价还能奖励9-10元,全部加起来占比就是10%,平台总部还有员工还需要发工资,还需要缴税等,盈亏线就得到15%。
而15%的利润只有两种拿法:
一、纯粹问商超索拿15%的扣点。
麦德龙和几家原来做外卖O2O的平台合作几个月后,他们就说不合作了。为什么?餐饮业毛利比商超高很多,外卖可都是给他们20-30%的扣点。
零售业利薄如纸,这意味着,零售商超就算把所有的毛利全部给第三方平台也不够贴补,而零售商超还需要留够自身能存活的利润。
二、通过提供的服务,一端是商超,一端是顾客,第三方O2O平台企业来整合大数据,通过大数据产生效益。但目前,国内能做到整合大数据的企业我还没看到有哪一家开始做。
记者:解决方案在哪里?
陶源:商家自己去做,成本也很大。可以探索和众包平台合作,既能做到点到点服务,又可以与其他商家摊薄成本。还可以通过商品的组合,把客单价做上去,通过组合让顾客觉得来门店买四五百元商品比到电商平台分批次买100元更合算。
比如鼓励顾客什么商品送过来是可以免费配送的,什么商品是有惩罚性的收取运费的。并通过提升销售规模来缩减成本。
最终,门店周边
记者:用您的逻辑来看,零售业互联网转型必须先完成零售业的现代化,那是否意味着跨国公司在互联网转型上会更有优势?
陶源:我这么打个比方,虽说“条条大路通罗马”但“一路各有一路价”,忘记入乡随俗是要付出代价的。
任何一家企业都是这样,如果不尊重中国市场的客观现实,强行来推行他在其它国家推行的成功经验,而不做任何改变的话,是会遇到问题。
记者:您对2016的跨境电商市场格局如何预判?
陶源:2015年很多第三方跨境电商都是在打补贴、烧钱,现在资本寒冬还没走出来。今年元旦以后,可以看到,第三方跨境电商已经没有钱来补贴。风向转得非常快,跨境电商最后拼的就是供应链,拼的是对商品调配的掌控力,物流能力。
在日本有句俗语:你的分量够不够重?不够重的话,12级台风来的时候,不要出门,会被风吹走的。现在台风开始在吹了,也陆陆续续有些(电商企业)被吹走了。
顾客关系是靠贴钱来维护的,就犹如吸毒者,什么时候停吸,什么时候就兴奋不起来。急路也得靠脚走,一步步走出来。
推荐阅读
服务中心
- 0571-87068271
- 1144140527@qq.com
- 浙江省市场协会
1144140527 - 浙江市场协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