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理论探讨 > 政策药效褪去 汽车市场或现“L”型走势
政策药效褪去 汽车市场或现“L”型走势
2016-06-03 14:48:32   汽车之家

54,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发布的“中国汽车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调查”VIA显示,20164月,中国汽车库存预警指数为57.9%,较3月微将1%,但库存预警指数仍处于警戒线以上。

510,全国乘联会披露数据显示,4月中国车市零售约163.8万辆,同比增长8%,较1-4月累计9%的走势放缓。这意味着,如果经济形势持续低迷,并无新政策刺激,今年中国车市总体形势可能呈现“L”型走势。

去年第四季度,由于中国政府出台购置税减半政策,刺激了1.6L及以下排量消费,最终让中国车市显现“V”型增长。

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,“4月份是历年最敏感的‘变盘期’,而今年4月增速低于我们的预期。”今年4月,中国市场轿车零售同比减少、MPV微增,仅SUV零售保持36%的增速,但A0SUV增速较前期大幅放缓,中高端SUV增速保持较好。

上周四,福特汽车公司表示,今年4月份该公司在全球最大市场——中国销量下滑11%,约为8.2万辆。其中,包括江铃福特合资公司(商用车为主)的销量下滑一成,长安福特则下滑11%

“在工业经济到消费驱动经济的转型过程,中国仍然是一个波动、具有活力的市场。”福特在一份声明中称:“但重要的是,年初至今我们的销量超过了去年同期。”

同为美系汽车企业,通用汽车4月在中国表现略有好转,但上汽集团4月产销快报显示,前4个月业绩上汽通用销量同比仅微增1.66%,情况不妙;上汽大众同期业绩,甚至低于上汽通用。

在中国市场表现不佳的,还有韩国和法国汽车制造商。根据北京汽车披露的公告显示,对北汽贡献最大的北京现代今年前4月,销量约为32.5万辆,同比下滑超过12%4月份,该公司销量约为9.6万辆,但其推出了领动等新产品,意图扭转局势。

标致雪铁龙集团在华合资企业神龙汽车4月日子也不好过,销量为4.95万辆,同比大幅下降约23.5%1-4月,该公司累计销量为19.7辆,同比下滑近两成。

与之前洋洋得意的德系和美系汽车制造商不同,中国品牌和日系车依旧取得增长,但部分企业增长幅度降低,例如:长安、长城和吉利等,与去年相比显得乏力。但是,这三家企业都已经或即将推出新的SUV产品。吉利汽车高层表示,旗下新推出的博越,78月份销量会大幅上升。

细分市场方面,豪华车零售增长较快。4月豪华车零售增14%,中国品牌零售增速15%,整体零售增速偏低是因中档车型增速放缓。

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,是因为首先汽车制造商给经销商的考核,是以季度为指标,为了完成车企定下的任务,得到返点,经销商需要清库促销,因此透支了4月部分销量,虽然库存稍有缓解。经营不好,是因为促销厉害,但汽车从业人员指数上升,展现经销商对未来市场有信心。

其次,4月底,中国各地接连举办春季地方车展,也导致消费延后。与此同时,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秘书长肖政三告诉笔者,中国传统春耕农忙,使农民消费需求降低,影响了(三四五线城市和乡镇)汽车消费。或许上汽通用五菱宝骏560销量剧烈波动,也可能受此影响。

数据显示,虽然4月到店集客人数减少,成交量减少,但成交价格回升,经销商资金情况好。

第三,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,1.6L及以下车型购置税减半效应,在政策中间时期效果释放完毕,部分消费者在去年第四季度和今年1月已经购车。所以可能到今年年底该政策退出时,会再次刺激一批消费者集中购买汽车。

汽车经销商普遍认为,销售低迷期可能要到8月份后有所好转。2015年第二季度开始,汽车市场下行压力大,但到8月也未有好转。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副秘书长郎学红预计,5月份经营状况一般。

59,《人民日报》在头版刊登了《开局首季问大势——权威人士谈当前中国经济》的文章,其中判断,“我国经济运行不可能是U型,更不可能是V型,而是L 型的走势。这个L型是一个阶段,不是一两年能过去的。”汽车行业作为容易受到宏观经济形式影响的行业,仍将可能持续低迷一段时期。

那么,政府、汽车企业和经销商,将如何应对汽车行业可能面临的“L”型走势?

首先,厂商可能再掀“官降”大潮,但售价降低会影响厂商利润,按照“惯例常识”,这会不会通过看不见的减质减配,从消费者身上找回来?让人担忧。

另一方面,企业将迎来高温假,通过放假调整产能,而放弃血腥的价格战;2015年暑期,部分车企曾为员工放了“长假”。

或许,对汽车企业和经销商而言,最希望的还是政府能够在炎夏的燥热中,送来政策的清风。去年底,有外媒曾表示,中国政府可能出台新的“汽车下乡”政策,再度引起行业无限遐想。不过,汽车行业还是需要为低迷期做好准备。

当然,仍然有新的品牌对中国汽车市场非常乐观,例如北汽福田,通过复活消逝50多年的德国宝沃,进入中国车市。59,中国江西上饶,一个年产能达15万 辆的新品牌——“汉腾”高调诞生。可谓是初生牛犊不怕虎。但“L”型的中国汽车市场,真的能容纳如此规模的品牌和产能吗?